中元节的历史典故 鬼节不能干什么事

小编

中元节,俗称“鬼节”“七月半”,是我国民间重要的祭祀节日,融合了道教、佛教与儒家文化,承载着缅怀先人、超度亡魂的传统内涵。

1. 道教起源:三元信仰与地官赦罪

道教将农历正月十五、七月十五、十月十五分别称为“上元”“中元”“下元”,对应天官、地官、水官“三元”。其中,中元日(七月十五)是“地官考校之辰”——地官主管赦罪,会在此日检校人间善恶,赦免鬼魂罪孽。道教宫观会举行斋醮仪式,信众通过诵经、布施等方式,祈求地官宽恕先人罪过,也让孤魂野鬼得到超度。

2. 佛教渊源:盂兰盆会与目连救母

佛教中,中元节对应“盂兰盆节”(“盂兰”意为“解救倒悬”,比喻亡者之苦)。据《佛说盂兰盆经》记载,佛陀弟子目犍莲尊者通过神通看到母亲堕入饿鬼道,备受饥苦,便向佛陀求救。佛陀教其在七月十五日(僧众夏季安居结束之日),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,以僧伽功德助母亲解脱。此后,盂兰盆会逐渐演变为佛教超度祖先的重要仪式,与道教中元节融合。

3. 儒家根基:秋尝传统与祖先崇拜

中元节的雏形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“秋尝”习俗——《礼记·王制》记载“天子诸侯宗庙之祭,春曰礿,夏曰禘,秋曰尝,冬曰烝”,“尝”即秋天用新收获的谷物祭祀祖先,表达对先人的感恩与怀念。汉代以后,“秋尝”逐渐固定在农历七月十五,成为民间祭祖的重要节点,后来融入道教、佛教元素,形成了兼具宗教性与民俗性的中元节。

4. 节日演变:从宗教到民俗

唐宋时期,中元节逐渐从宗教仪式转向民间民俗。唐代宗大历四年(769年),朝廷将七月十五定为法定假日,宫廷与民间共同举行盛大斋醮活动;宋代时,中元节已成为全民参与的节日,不仅有祭祖、烧纸,还有放河灯、演目连戏等活动。明清时期,中元节进一步普及,成为与清明节、除夕并列的三大祭祖节日之一。

二、鬼节不能做的事(常见禁忌)

中元节作为“鬼节”,民间流传着诸多禁忌,多为避邪、敬祖的习俗,旨在避免招惹鬼魂或冒犯神灵:

1. 忌半夜晾衣服

传说鬼魂会在夜间游荡,半夜晾衣服如同“设饵”,容易吸引鬼魂附着在衣服上,带来不祥。民间多在傍晚或白天收晾衣服,避免夜间暴露。

2. 忌披头散发睡觉

鬼魂喜欢“同类相吸”,披头散发的形象易被误认为“鬼”,可能被纠缠。民间认为,睡前应将头发梳理整齐,避免给鬼魂“可乘之机”。

3. 忌夜游或去偏僻处

八字轻的人(体质敏感)夜间外出,易遇到鬼魂跟随。尤其要避免去偏僻、阴暗的地方(如荒郊、旧宅、小巷),这些地方被认为是“鬼魂聚集之地”。

中元节的历史典故 鬼节不能干什么事

4. 忌喊名字

夜间行走时,切勿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或他人的名字。传说鬼魂会记住名字,进而找到人。若需交流,应用“喂”“那位”等代称代替。

5. 忌乱踩冥纸

冥纸是烧给鬼魂的“钱”,焚烧时鬼魂会聚集抢拾。乱踩冥纸会阻碍鬼魂获取钱财,可能引发不满,招致厄运。烧纸时要小心,避免踩踏。

6. 忌将筷子插在碗中央

这种摆放方式类似祭祀时的“香炉”,容易招来鬼魂“共享”食物。民间认为,吃饭时应将筷子整齐放在碗边或餐碟上。

7. 忌下水游泳

传说“水鬼”会在中元节寻找“替死鬼”,以便投胎。下水游泳可能被水鬼缠住,发生意外。民间严禁在中元节期间(尤其是夜间)靠近河流、湖泊、池塘等水域。

8. 忌晚上拍照

相机易捕捉到灵界的“影像”,晚上拍照可能将鬼魂拍进照片,带回家中。尤其忌讳在家中对着镜子自拍,传说鬼魂会从镜子中“出来”。

9. 忌偷吃祭品

祭品是供奉给祖先的,偷吃会视为“与鬼争食”,冒犯祖先,可能招致厄运。尤其要教育儿童不要随意触碰祭品。

10. 忌说“鬼”字

中元节期间,鬼魂“倾巢而出”,说“鬼”字易吸引鬼魂注意。民间认为,应尽量避免提及“鬼”“死”等字眼,若需提到,可用“好兄弟”“故人”等代称。